• 主页 > 体育问答
  • 解析古诗词:了解时代背景,感受作者情感

    1.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和具体写作背景

    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主要是把握与诗歌有关的时代变迁、国家动乱、重大事件、政策、动向等。如《蜀相》(杜甫):“相公庙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树茂密,阶上青草自泉,莺声穿叶,美不胜收。三拜相公,商议国事,扶助两朝旧臣,未得志而死,总令英雄落泪。”杜甫在“安史之乱”时躲避乱世,路过相公庙,前往祭拜。因此,诗中赞颂哀悼之情可见一斑,隐隐可以感受到救世之心。 又如《浪淘沙》(李渔):“帘外雨潺潺,春意渐淡,丝被五更寒不堪。不知梦中作客,一时贪图享乐。独别凭栏,山河无边,去易复难见。流水落花无情,天地无情。”南唐末代君王李渔,以国为乐,如今沦为北宋的囚徒。所以,回想昔日的荣华富贵​​,再与现在的惨淡处境相比较,真有如人间天堂。“不知梦中作客,一时贪图享乐”正是作者本性的真实流露,表明帝王本性难以改变。 “流水落花,春去春来”一句,感慨万千。这也是一句深情的话语,难怪古今中外都流传着如此多的泪水!如果不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很难真正理解作者在以上两首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当然,作者写诗往往有特定的写作背景,主要包括作者自己的具体处境和心态,对方的具体处境和心态。这些也是欣赏诗歌时需要了解的。比如《留桐溪寄广陵旧游记》(孟浩然):“山暮听猿声悲,夜来沧江流水急。风吹两岸叶,月照孤舟。建德非故乡,忆未央旧游。海西寄两行泪。”这是孟浩然科举落榜后写的。 又如《潮州寄韩愈》 (贾岛):“此心曾随木兰舟去天南潮头。越山越章来华岳,出关时书信经瀑。峰上云碎,海淹城下古树。瘴风一夜席卷,月明刚出西楼波涛。”这首诗是韩愈的好友贾岛所作,韩愈被流放潮州后,贾岛经常与韩愈“思索”、论诗。如果我们不了解作者写这首诗时自己具体的处境和心态,不了解收诗者的具体处境和心态,就很难理解孟浩然的孤独和“寄两行泪海西天”的表达。 也将很难理解贾岛“一夜风吹散瘴气,西楼月出波澜”的心愿和期待。

    2.掌握作者的思想特征和诗歌创作风格、流派

    作家独特的思想和创作风格必然反映在其作品中,因此,把握作者思想的特点和诗歌创作的风格流派是诗歌欣赏的关键。平时,我们应该对一些重要的作家有所了解。如:屈原、《曹操》、陶渊明、《王蒙》、《高岑》、《李杜》、《元白》、李渔、《苏心》、《江流》、李清照、文天祥、于谦、龚自珍、郑燮等。下面就选几首诗来谈谈。

    首先我们来看曹操的这首诗。《龟寿》:“龟寿尚有限,飞蛇乘雾,终归尘土。老马尚有志气,烈士尚有志气。盛衰时节,非独天定,养心安能长生。幸得歌声以表志。”这是曹操北伐乌桓归途中写的《出厦》组诗之一。联系作者生平思想特点和诗歌创作风格流派,“盛衰时节,非独天定,养心安能长生。”恐怕不能仅仅理解为:寿命长短,天定,可以养身,可以让人心情愉快,也可以让人长寿。 想一想,曹操怎么会是一个专做养生术的道士呢!联系以上诗句,我们可以知道,曹操原来是在提倡人的主动性:千里马、有志之士,要在有限的生命里创造出功绩,这样才能延长寿命。

    我们再看《悲秋》(杜甫):“凉风千里吹,匪寇犹猖。收家书信,秋来悲凉。天上看飞鸟,老来随众。本想去三峡,可哪见两京?”联系到杜甫忧国忧民的思绪和感受,“本想去三峡,可哪见两京?”就不难理解杜甫多么想铲除“安史”叛军,收复失地,复国复国!天宝十五年,杜甫只身上朝,落入匪患,因此思念在福州的妻子。 于是他写下《月夜》(杜甫):“今夜月在福州,独在闺房,怜儿女不知思念长安。香雾湿发,清光冷玉臂。何时倚空窗,共拭泪痕?”管士明说:“‘香雾湿发,清光冷玉臂’,是夫妻情。”联系杜甫一生思想特点和诗歌创作风格,可知这首诗绝非“婉约”,离乡背井的忧愁,长安的艰辛,都蕴含在这里。若与“怜儿女远方,不知思念长安”联系起来,便可明白“何时倚空窗,相望泪痕便干。” 这其中不也蕴藏着“长夜将尽,何必淋漓尽致”的期盼和希望家家团聚的美好愿望吗?

    我们再看王维的《忘川闲情赠裴秀才弟》:“寒山复绿,秋水潺潺。我倚木门外,听风蝉鸣。渡口夕阳西下,村头孤烟升。恰巧解语醉,在五六前狂歌。”这首诗乍一看,似乎在抒发一种狂野的情绪。但这与王维的人生思想特点和诗歌创作风格是相悖的。细读便可知道,诗人把裴秀才弟比作春秋时期的“楚狂人”(《论语》),把自己比作五六先生陶渊明。联系以上对景物的描写,便可知道,这首诗通篇都在写“闲情”,与“采菊东篱下,远看南山”一脉相承。 王夫之评此诗:“以清高之气,抒写宁静致远,故为上品。”

    当然,作家的思想和艺术风格往往是多样而统一的。因此,在把握作者的思想特点和诗歌创作的风格流派时,必须注意它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李白《秋登宣城谢朓北楼》:“江城如画,群山暮看晴空。两水如镜,双桥落虹。寒橘柚在人间,秋色老梧桐。北楼上谁思谢公,迎风而立?”诗人登上高处追忆谢朓,突然感到自己虽然与古人齐名,但知己者寥寥。这是李白的孤独。 我们再看李白的《留宿五松山下荀老家》:“留宿五松山下,孤寂凄清。秋日农耕辛劳,邻家姑娘夜舂冷饭。跪来奉上雕花胡饭,月光照素盘。羞得浮生母,三谢不得食。”这里哪里有孤独?哪里有风雅?唯有仁爱朴素!陶渊明的诗文宁静自然,却也有“金刚怒目”的诗文。

    3. 欣赏文字,把握意象,领悟诗歌的意境

    这应该是欣赏古典诗歌的基本方法和基本能力。

    我们来看柳宗元的一首《登柳州楼,送漳、汀、丰、廉四州刺史》:“城墙上高楼连荒原,海天愁云满天。惊风吹荷花水,密雨斜入荔枝墙。山树遮天蔽日千里,江水流如九转肠。来百越之地写字,还困一镇。”柳宗元等人因参加王叔文变法运动,被贬到各州,便写下此诗以抒怀。廖文炳说:此诗是子侯登楼思念四人时所作。首句说登楼远眺,海阔天空连天,愁云满天,无法记下。 第三、四句只有“惊风”,就说是“摇荡”,只有细雨,就说是“斜”,就是说风雨凄凉,触物动情。到了“山林遮景”、“江水曲流”,思念之情就更加浓烈了。当时“共来百越”,意思是相见容易,如今相隔万里,怎能安慰思念之情?(《唐诗·孤吹注》)曲阜说:“岭树”遮住了眼睛,看不见;“江水九曲弯,断肠人心”。(《唐诗·成法》)吴乔说:中间四句都是比喻。 “惊风密雨”指小人,“莲荔枝”指君子,“乱摇”、“斜袭”指落谗之态,“岭树”指君王之远,“河水流”指臣之疾苦。皆驱使臣忧患、迷茫之言。(引自《义门读书笔记》)纪昀说:意境宽广深远,涵盖四境,有神而无迹。全景含之。三、四赋中之比,不露。古语谓含惊险之意,不着于表象。(《应奎·鲁随观吾》)以上皆通过欣赏词句,把握意象,领悟诗的意境。这是古人欣赏诗歌的基本而重要的方法。

    范仲淹有这样一句:“天蓝地黄叶,浪上秋色,浪上寒烟。山映夕阳,天接水,香草无情,落日之外更远。”(《苏牧札》)这里,“云”就是“蓝云”,“叶”就是“黄叶”,“烟”就是“寒烟”,这些都是直接描写的意象。“浪上秋色”把这些意象连在一起,形成水天相映的秋日景象。一个“寒”字,进一步凸显了秋天意境的寒冷。正是这种寒冷的意境,引发了诗人的情绪,想到了“落日之外”的“香草”,也就是故乡亲人居住的地方。冷得不能远观!这正是“故乡魂”和“游思”的感伤之处。 这里,随着诗人视线的转移、心理空间的变化,“香草”已成为一个想象的意象。

    此外,隐喻性、象征性的意象在诗歌中也十分常见,需要注意区分。如王安石的《孤桐》:“天性自然茂密,孤高百尺。参天大树不自卑,大地谦卑。根系年老愈强,叶色日照愈浓。欲懂清晨温润,甘愿断五弦琴。”这首诗不是简单的描写事物,而是借物抒怀。“孤桐”意象象征着王安石知难而进、敢于自我牺牲的改革精神。这样,“欲懂清晨温润,甘愿断五弦琴”才能真正得到理解。

    4. 探究诗歌中场景、事件、人物、典故的意图和直接表达情感和观点的关键句子

    那好,我们再来读杜甫的《夜行赋》“岸边细草轻风,夜里舟楫独行。星低垂于茫茫平原,月出于大江。我名非文成,年老病弱应退官。独行漂泊何其貌,人间一只海鸥。”上联描写的是独行舟的孤独。下联描写的是广阔的景色,结合上联,可以知道景色的广阔,可以显示出我和一只海鸥一样的渺小。结合第三联中的议论文句,可以感受到诗中表达的自怜和漂泊的情感。

    我们再看孟浩然的《洞庭湖赠张相公》:“八月湖面平静,天朗气清。云梦湖上空蒸腾,浪涛摇动岳阳城。欲渡江无舟,羞于闲坐。坐观渔人,唯羡鱼儿。”孟浩然是一位山水诗人,但他并不是隐士。这首诗以壮丽的景象开头,然后说在贤明的时代,生活在闲散的世事中,无所作为,实在可耻。他虽然有报国之志,却无人相助,唯羡群臣。显然,言外之意是希望得到张相公的支持。如果不理解“舟”、“渔”、“羡鱼”等词的真正含义,这首诗就很难理解。

    我们再看《桂枝香·金陵怀古》(王安石):“登高望远,回首望去,故土已是深秋,天气渐冷。清澈的河水如丝线,翠峰如簇。远征的帆在落日中启航,迎着西风,酒旗斜立。彩舟轻盈在云间,白鹭翱翔在星空,一幅画卷难以描绘。思往昔,繁华追来。叹门外,抱头叹息,愁恨绵绵。站在高处,叹昔日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而逝,冷烟枯草却绿意盎然。直到现在,商贾女子们还不时地唱起后花园里留下的歌谣。” 这首诗的本意是以古讽今,而“商女”则是指朝中那些一味追求奢侈享乐的权贵们。如果不了解这一点,这首诗就很难理解。

    同样,李商隐的《随宫》也是借古讽今:“紫泉宫雾云缭绕,欲取吴城为帝王居所。玉印日角不复回,锦帆当到天涯。今朝朽草上无萤火虫,垂柳暮鸦常在。若阴间遇陈后主,何必再问后园花事?”

    抒情诗、议论文的关键句往往直接表达作者的情感和观点,自然是诗歌欣赏的关键。

    常识诗歌基本了解是什么_了解诗歌的基本常识_常识诗歌基本了解有哪些

    5. 运用联想和想象,结合情感体验获得洞察

    没有联想和想象,没有情感体验和感悟,根本谈不上诗歌欣赏。比如,如果我们不运用联想和想象去重现李清照《如梦令》中的情景,结合情感体验去感悟,行得通吗?请看:“昨夜雨稀风大,酒余不眠。问那卷帘的人,他却说海棠树还是那一株。知否知否?该是青青的,肥肥的,红红的了!”试想,“昨夜雨稀风大”,本该让人难以入眠,但诗人却一夜酣睡。原来,她喝了不少酒。风雨加酒,还是借酒消愁。是因为离别?还是孤独?是为了流浪?还是为了春天的伤感?也许都有。 清晨,我还在床上酣睡,只想着风雨过后的海棠树。这时,女佣进来卷起了窗帘。于是,我问海棠树怎么样了。答案是“还是老样子”。她说,你这个傻丫头,你知道吗?应该是“青青的,肥肥的,红红的”。似乎她心里知道,经过一夜的风雨,海棠树的叶子长大了,花却落了。如果结合诗人的亲身经历,我们就可以想象出诗中的情感。

    我们再看苏轼的《江城子——乙卯年正月三十夜梦录》:“十年生死徒,枉费我心,不思念,忘不掉。千里之外,无处说凄凉。纵使相见,也该不相认,满脸尘土,发如霜。夜里忽然梦回故乡,她在小窗前梳妆打扮,相视无语,泪流满面。我猜每年心碎的地方,就是月夜的矮松山。”这是一首悼念诗,是想念亡妻的。第一句是难忘,第二句是难见她,然后就假定是自己这十年来的巨大变化。 后面的“她在小窗前梳妆打扮,我们相视无语,泪水却顺着脸颊流下来。”是夜里的梦,而“月夜矮松丘”则是妻子居住的地方。他因思念而梦见妻子;因梦而想妻子,想妻子也会梦见自己。没有联想和想象,没有情感的体验和感悟,很难理解歌词中的情境,难以体会歌词中那种超越生死的深沉的人间情。

    我们用这个方法欣赏两首诗吧,试试看吧!《江夏别宋之提》(李白):“楚江清澈如天,远处连着碧海。我们相隔万里,却同饮一杯清欢。晴日谷中鸟鸣,晚风江中猴嚎。我一生未曾流泪,却在这里哭个不停。” 《赣州八声》(柳永):“晚雨洒江天,洗尽秋意。霜风渐盛,关隘江面寒,落日照楼台。这里红绿渐淡,万物之美也渐渐落幕。唯有长江默默地向东流去。不忍登高远眺,望着远处的故乡,难抑归来的思念。叹过往岁月,我为何在此久留?想起更衣间那位佳人凝望我,几度错过天上归舟,怎会知道我倚栏而去,如此伤感。”

    以上就是古典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掌握这些方法,并在鉴赏活动中加以运用,应该能使你具备欣赏古典诗歌的基本能力,在此基础上,再通过比较等方法,进一步提高诗歌鉴赏水平。

    1.分析这首诗的作者和诗名;

    2. 识别诗歌的类型;

    3、咀嚼语言,品味意境;

    4.掌握一定的文学、文化知识;

    5.合理运用诗中隐含的信息。

    这些方法虽然能解决一些问题,但并不是万能的“万能钥匙”,比如今年全国高考诗歌鉴赏题,用这些方法解答就不一定管用。这就需要我们认清形势,创新思维,用新方法解决新问题。通过对今年高考诗歌鉴赏题的总结与综合,笔者认为,以下几种方法是诗歌鉴赏的有效方法。

    1.同理心

    每一篇作品都是诗人心境最自由、思维最活跃、情绪最奔放时写成的,浸透着作者的血泪、爱恨、悲喜。我们赏诗时,要用心去读,用心去感受,调动自己的人生积累和生活经验,去感悟和诗人一样的命运和心境。只浅尝辄止,很难读出其中的滋味。王安石说:古人观天地草木虫鱼鸟兽,常有所得,因求深思,处处皆是。赏诗,就是求深思、求深情、求亲近心。纵观今年的十五篇诗歌朗诵,有四篇是思乡之情(国卷二、国卷三、湖北卷、浙江卷),两篇是兴盛衰亡之情(国卷四、上海卷),两篇是音乐欣赏之情(天津卷、湖南卷)。这些内容对于我们中学生来说,并不陌生。 虽然他们没有刻骨铭心的记忆,但他们有相似或相通的经历。做题时,他们应该从大脑的储存中调出这些经历。例如,在国家试卷2中:

    秋日思绪

    张霁

    看到洛阳的秋风,想写一封信,满满的思念

    我怕自己不能一下子把所有事情都说完,所以临走前我又打开了信。

    王安石评价张籍诗的风格:“看似平凡,实则最不平凡;看似容易,实则难做到。”张籍在这首诗中,写了哪些“平凡”的生活细节?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这首诗的第一个问题不难回答,其中“常见”的细节就是“又打开了”。第二个问题接在第一个问题之后,要回答好需要一番思索。现代生活节奏加快,我们写信的机会少了,但我们还是遇到过类似的情况,比如给亲朋好友打电话,打完之后还意犹未尽,就再打一次;送亲朋好友远行,说了千言万语,车轮启动的时候才想起还有一句重要的话没有说,就赶紧上前告诉他(她)。为什么“又打开了”会在生活中一次次出现呢?是因为我们有着一份离不开的、无法割舍的爱!回到原诗,诗人看见秋风又起,思乡之情油然而生,信中一个字都难以表达,于是旅人在临走前又重新打开了它。

    2.发挥你的想象力

    常识诗歌基本了解有哪些_常识诗歌基本了解是什么_了解诗歌的基本常识

    只要想象合理,再大胆一点也是可以的。这符合诗歌本身的特点,也是欣赏诗歌的必由之路。通过想象,填补诗人未说完的话语、未解释的场景、未讲完的意义、未表达的感情。例如国一卷《木兰花》第二、三题(原诗略):

    你觉得《红杏枝头春色喧闹》这首诗中的“喧闹”一词写得好吗?为什么?

    大部分同学觉得“吵闹”一词用得不错,形容杏花盛开,春意盎然。但这样还不够,不能得满分。要得满分,还得发挥想象力:杏花盛开,一片鲜红,引得蜜蜂蝴蝶翩翩起舞,春鸟在枝头跳跃歌唱。这才符合春天的景象,显得“吵闹”,才是真正的春天。

    再比如湖南卷:

    听邻居吹笙

    郎世元

    风声似彩云,墙外不知是谁的家。

    门是锁着的,也没地方找,但我怀疑里面有万株桃花盛开。

    这道题已经分别欣赏了前三句,要求用同样的方法欣赏第四句。音乐欣赏需要想象力,欣赏第四句更是如此:桃林里,桃花盛开,一位美丽的女子坐在其中,专心致志地弹奏着笙。花儿盛开,女子面容如花,笙声也像花儿一样明快欢快。如果你能想象这些,你就成功了一半。

    3. 迁移所学知识

    从初中开始,我们的学生就接触了不少诗歌,对诗歌有一定的理解。只要诗歌的题材和内容相同,可能写作技巧、情感表达、意境都是一样的。我们可以从课本里找到相应的诗句,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答题目。比如天津的试卷:

    听蜀僧君弹琴

    李白

    蜀僧手捧芦旗,西下峨眉山,向我挥手,犹如聆听山谷间松涛声。

    客心洗流水,余音入霜钟,不知青云来,秋云更暗。

    问:

    (1)诗中第二联中的“挥手”、“万壑松林”象征什么?

    (2)结合全诗,谈谈对第四联“不知不觉绿云渐深,秋云渐浓”的理解。

    说到音乐,在我们学到的诗中,我们也可以使用“ pipa xing”来验证我的手。每云都是黑暗的”,“ pipa xing”也有“东部船和西部船只保持沉默,只有河中间的秋月月亮是白色的”,这基本上是相同的。我们对文本中这两个句子的含义更加熟悉。第一句话的句子突出了第二句的pipa girl的精湛技能;第二句话的第一个句子是第一个时间来解释时间快速地通过,又一次的情况,并在场景中,效果和第二句话,效果和第二个场景,效果和效果和效果和效果。 对月亮的清晰度和空虚的描述表明,在被钢琴的声音洗礼后,诗人心脏的纯洁,从侧面,它突出了使用这些问题的非凡技能。

    Another example is the "Red Cliff" (original poem omitted) in the Shanghai volume. This is a nostalgic historical poem. The last question is to write a paragraph of appreciation fo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last sentence "After this place that I can't bear to look back, the desert is full of smoke and weed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cenery and emotion. For students who are familiar with the text, this question is easy to do, because the book has "Palace maidens are like flowers in the spring palace, but now only partridges fly" in "Yuezhong Langu", "Ten miles after the spring breeze, all the shepherd's purse and wheat are green", and "The setting sun, grass and trees, ordinary alleys, people say that Ji Nu once lived" in "Jingkou Beiguting Nostalgia" and other questions are written in the same way, all of which compare the prosperity and strength of the past with the depression and desolation of today to express the author's feelings about the prosperity of the past and the decline of the present.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本站,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gdyinglifeng.com/html/tiyuwenda/4605.html

    加载中~

    相关推荐

    加载中~